CHINESECN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米兰足球直播:绿色物流中心建设背后的标准构建与技术攻关

来源:米兰足球直播    发布时间:2025-09-09 11:47:59

米兰体育下载安装最新版:

  绿色物流中心作为物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核心节点,既需要标准化体系提供建设标尺,也依赖技术创新突破实践瓶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咨询设计院低碳建筑研究所所长邓高峰为我们系统解析了标准体系的构建逻辑,介绍了有关技术攻关的实践路径,并深入解释了标准与技术如何协同驱动物流行业向低碳化、高效化转型的过程。

  随着“双碳”目标逐步推进,物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重点领域,其绿色转型已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2025年是我国提出“双碳”目标5周年,也是“十四五”能耗双控的收官之年。在这个关键年份,我国相关管理部门正在部署和推动一系列涉及绿色发展的重要工作,如能耗双控收官、推进零碳园区建设以及完善碳排放统计考核体系等等。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咨询设计院低碳建筑研究所所长邓高峰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已构建起多层次的标准框架,并在实践中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推动绿色物流中心从概念走向规模化落地。如,我国正加速构建覆盖建筑规划设计、能源利用、碳排放管理的多层次标准框架,从通用规范到专项要求形成闭环;同时,冷链节能、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协同、智能系统集成等技术难题被逐步攻克,推动绿色物流中心从理念走向规模化落地。

  邓高峰介绍说,如今国家在绿色物流中心标准建设上形成“通用标准+专项规范+政策规划”的立体体系。在通用建筑标准方面,有关部门制定的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核心标准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2024年版)和《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GB/T 50878-2013,涵盖了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的绿色性能要求。在低碳与超低能耗方向,《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 和《零碳建筑技术标准》(送审稿),《零碳建筑计量评价规范》(报批稿),《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计量评价规范》(报批稿)等,为实现建筑碳中和提供了技术依据。

  在政策规划层面,住建部出台的《“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完成既有建筑节约能源改造3.5亿平方米以上,建成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等要求。此外,国家发展改革委与住建部联合发布的《加快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到2025年新建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面积比2023年增加0.2亿平方米以上,既有建筑节约能源改造增加2亿平方米以上,到2027年实现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推动建筑领域能耗结构优化,打造一批绿色低碳高品质建筑。

  针对物流枢纽与物流中心的特性,交通运输部牵头制定的《近零碳交通设施技术方面的要求 第1部分:货物运输枢纽(物流园区)》成为首个专项技术标准,从能源结构、建筑节能、碳排放管理等方面提出系统性要求。政策规划层面,《“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首次将“园区碳排放强度”纳入绩效考核,《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2018—2035年)》则明确推动物流枢纽向“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要求配套分布式光伏、充电桩等绿色基础设施。

  邓高峰向记者特别提到,“零碳园区”建设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零碳园区”概念,并明确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任务。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第二批绿色低碳先进的技术示范项目清单,扎实开展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出台零碳园区建设方案。由中国计量院牵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咨询设计院参与的国家计量技术规范《零碳园区计量评价规范》也于2025年立项,预计2026年出台。这将为物流园区的零碳认证提供统一标尺。

  邓高峰所长介绍,物流中心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规划与协调。具体到绿色物流中心建设,面临的技术挑战就包含能源、建筑、智能管理等多重维度。在建设实践中,行业已经逐步摸索到一定规律,形成相关解决方案。

  如在建筑结构方面,低碳环保建筑更看重围护系统的热工性能与整体节能性设计。相比普通建筑,低碳建筑一般会用高性能墙体和屋面系统,重点优化外墙的外保温与结构,选用传热系数更低、耐热性更强的围护材料,并进行断热桥专项设计与节点优化,大大降低建筑冷热负荷。此外,结构体系更趋向模块化与装配式建造,不仅减少现场施工能耗和碳排放,也大幅度降低建筑垃圾产生。

  在所有的物流中心仓库中,冷库是较为典型的高能耗设施,其技术选型一直是难点。针对制冷剂的选择,传统氟利昂系统环保性不足,氨制冷系统安全风险高,二氧化碳系统对设备要求苛刻。面对这样的难题,广西钦州海铁联运园区通过“被动式节能+智能调控”破局:使用高密度聚氨酯复合板提升保温性能,设置断热桥隔热垫片减少冷量流失;针对水果仓储的季节性波动,设计变温仓库与分区隔离机制,配合变频冷机分组控制,低谷期可减少30%以上的冷量浪费。

  此外,物流中心利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作为能源供应之一慢慢的变成了惯常的选择,但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利用的核心难题是供需匹配。如,干仓为主的物流园区因整体用电峰值较低、昼夜负荷波动大,易出现“光伏白天发电多、实际用电少”的矛盾。面对类似的难题,一些低碳园区利用建筑微网破局,通过“光储直柔系统+负荷调度”方案进行解决:将光伏发电、直流储能与空调终端在直流侧打通,减少转换损耗;建立“用能—发电耦合模型”,根据日照情况调整展厅运行时间,模块化储能系统实现“周内日调节+周间补偿”,充分进行柔性调节,提高光伏消纳率。

  邓所长也坦言,尽管当前建筑绿色低碳化发展迅速,但在若干绿色技术领域仍存在提升空间。一是绿色建材领域尚未完全实现低碳化替代,高性能、低碳排放材料的成本和普及率仍需提升;二是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就地消纳问题尚未解决,尤其在低负荷建筑中,光伏利用率与储能协调存在实际障碍;三是碳排放核算与评价体系仍不完善,园区级建筑尚缺乏统一可执行的碳排放计量标准;四是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难度大、成本高,也亟需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

  谈到具体的项目时间,邓高峰所长介绍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咨询设计院承担或参与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绿色与低碳园区工程,包括:青海西宁南川工业园“光伏一条街”低碳园区示范项目;仇毕低碳数智产业园与长丰工业区城市更新项目的低碳专项技术咨询服务;广西钦州海铁联运园区绿色韧性咨询;中建·济宁智造港零碳园区专项咨询;低碳园区光伏专项咨询服务等。以广西钦州海铁联运园区绿色韧性咨询项目为依托,邓高峰所领导的团队已经开发形成了一套适用于物流园区的绿色低碳与韧性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在梳理整合现行国家、行业及国际绿色低碳有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物流园区在功能布局、能耗特征、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实际的需求,构建了涵盖绿色建筑、低碳能源、生态环境、灾害韧性、智慧运营等多重维度的定量评价框架。体系不仅可用于园区规划与设计阶段的绿色韧性目标设定,也可服务于建成后运维阶段的绩效评估与改进。该指标体系将在钦州项目中完成验证,未来可在别的类型的物流园区中进行推广与复制,为行业实现系统性绿色转型提供方法支撑。

  “我们已全面建立符合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的《建筑运行阶段碳排放计量技术规范》和《零碳建筑计量评价规范》的碳计量管理体系,并完成了多个项目的自查自评与量化数据归集,具备完整的实操能力和文件体系建设能力。”邓高峰说到。

  邓高峰最后谈到,尽管当前我国的绿色物流中心建设已经取得可喜的成果和巨大进步,但仍需在三方面深化:一是建立评价体系,完善园区级碳排放核算标准,解决不同项目数据不可比的问题;二是突破绿色建材成本瓶颈,推动低碳材料的规模化应用;三是探索光储直柔建筑与新型电力系统协同技术,提升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消纳的灵活性。她相信,随着《零碳园区计量技术方面的要求》等标准的落地,以及AI、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融合应用,绿色物流中心将逐步实现“从达标到优化”的跨越,从而为物流行业碳中和提供坚实支撑。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